新華社拉薩6月29日電(記者 許萬虎)“西藏各流派精品唐卡、格薩爾說唱、藏戲等大批非遺的全媒體資料,將按計劃統一錄入數據庫,並向公眾免費開放,實現資源共享。”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阿旺旦增對記者說。
      藏文化底蘊深厚、特色濃郁,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重要組成部分。西藏非遺通常以鮮活的狀態存活於民間,2013年起,西藏啟動大規模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,使許多瀕臨消亡的傳統文化遺產獲得新生。
      阿旺旦增介紹,昌都鍋莊、芒康弦子、丁青熱巴以及強巴林寺酥油花製作技藝,目前,成功入選“中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工程”。當地文化部門通過安裝非遺數字化保護軟件等設備,收錄這些非遺項目的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三維動畫等資料,全方位展示其“基因式”信息。
      據瞭解,西藏首個格薩爾王多媒體資源庫目前建成並投入使用,來自藏北地區的5名說唱藝人的作品、唱腔等資料已完成入庫工作。今後,還將陸續錄入那曲地區80餘名傳唱人及西藏其他地區傳唱人的說唱資料。
      “格薩爾王多媒體資源庫包括精品說唱、藝人口述史、音樂唱腔、格薩爾王贊歌、格薩爾王舞蹈、格薩爾王歷史遺跡六個部分,將全方位展示格薩爾說唱藝術的魅力,並確保這一珍貴的非遺項目永世長存。”西藏自治區圖書館館長努木說。
      此外,自2006年西藏啟動非遺普查工作以來,截至目前,已收集記錄稿10萬餘篇,錄音帶、錄像帶近2000盒,4.5萬餘張照片,涵蓋傳統音樂、傳統舞蹈及民俗等10大類別。同時,完成了《西藏傳統八大藏戲》、《西藏舞蹈藝術》的數字化建設工作,這為西藏非遺數字化保護奠定了基礎。
      非遺傳承方式多以“活態傳承”為主,因此,避免傳承過程中“人亡歌息”、“人走藝亡”現象的發生尤其重要。為此,西藏文化部門專門啟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。
      阿旺旦增說,目前,搶救性記錄工作主要針對拉薩覺木隆藏戲國家級傳承人次旦多吉、仁布江嘎爾藏戲國家級傳承人次仁、唐卡國家級傳承人丹巴繞旦等人的“絕技”進行詳細的文字和影像記錄,同時開展傳承人口述史記錄工作,並將資料統一錄入數據庫。
      “大批非遺項目陸續錄入數據庫後,公眾可隨時查閱感興趣的話題及有關西藏文化的完整資料,不僅準確便捷,對西藏非遺保護工作科學化、規範化也大有裨益。”阿旺旦增說。
      數據顯示,目前,西藏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800個,76個項目和68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名錄,323個項目和350名傳承人入選自治區級名錄。  (原標題:西藏大批非遺項目將向外界共享數字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u08aupl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